当前位置: 首页 > 滚动 > 正文

副中心探宝之漕运篇(六)

来源 :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   时间:2023-07-04 10:40:42

土桥新村的元代镇水兽


(相关资料图)

三教庙碑廊内镇水兽

大光楼七孔桥旁的镇水兽

大运河森林公园漕运码头旁的镇水兽

张家湾古城

本报记者 张群琛

镇水兽历史悠久,全国各地出土的镇水兽形态各异,有些以蟾蜍、犀牛、游龙为原型,但大多数发现的镇水兽还是以蚣蝮为原型。蚣蝮是传说中的龙子之一,喜波弄水,能吞江吐雨。因其嘴大、肚内能大量盛水,古代以蚣蝮为型的雕塑常放置在建筑物及河边,起避水之用。

因水而兴的运河北首之地自然也少不了镇水兽的出现。在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北区的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碑廊中,游客可以看到原本在通惠河畔镇守的镇水兽;在土桥新村内,一尊明代的镇水兽仍在原地,已经成了附近居民共同的宝贝;在刚刚修缮完毕的通运桥四周,四尊镇水兽重现桥畔……作为漕运历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,这期我们就一道探寻一下副中心镇水兽的故事。

碑廊里的镇水兽 来自通惠河边

重修后的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不仅是重要的历史古迹,还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网红打卡地,与周边的运河商务区形成了效果强烈的古今对比,闹中取静。景区设有碑廊,不少有关漕运历史的文物陈列其中,前几期“探宝”文章里,我们介绍了碑廊中的铁狮子、皇木、石碑等文物,这次咱们来看看碑廊中另一位重量级选手——镇水兽。

镇水兽是我国的水工文化中的常见元素,碑廊中的这尊镇水兽长164厘米,宽76厘米,高85厘米,来自通惠河二十四道闸的其中一道。讲解人员介绍,当时各闸口都曾设有镇水兽,既是闸上的建筑装饰构件,同时承担着预警水患,充当“水则”(古人测量水位的标尺)的作用。但是这尊镇水兽原本在哪里,一开始没有明确记录。据《通州纪事》作者、中国文物学会会员王陆昕的考证,该镇水兽最开始位于通惠河的二道闸,即庆丰闸。

王陆昕出示了一张拍摄于百年前的镇水兽黑白照片。可以看到,图中镇水兽安放在条石堆砌的岸边,该镇水兽水平而卧,低头望向河中。石兽身上的鳞甲和条石上的斧凿沟痕都非常清晰。王陆昕介绍,这张照片刊登于1923年德国柏林出版的德文画册《中国建筑和景观》中,拍摄时间于1906-1909年之间,由德国人恩斯特·柏石曼拍摄。

那么文庙的镇水兽和照片中的镇水兽,是不是同一只?王陆昕说,仔细比较两只“神兽”就会发现,虽然经过了近120年的时间,风吹日晒,石兽有些风化,身上的线条不是那么清晰了,甚至因为人为的损坏,身上还留下几处伤痕。但是两只石兽照片中,很多的线条凹痕和起伏如出一辙,甚至下方条石上的雕刻划痕都一样。这明显是一只石兽的“中年”和“老年”状态。

而在北京市规自委的网站上,王陆昕也找到了一张拍摄自近代的资料图片,这张图片拍摄者采用中远景拍摄,内容表现的是“近代庆丰闸附近儿童站在镇水兽上跃入水中游泳”的场景,前方的河、中间的人物和后面的建筑物都一览无余,虽然不十分清晰,但是和恩斯特·柏石曼的镇水兽照片十分契合,据此可以推断镇水兽以前安放在庆丰闸口。

庆丰闸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(1292年),是出元大都城向东的第二处闸口,原名“籍东闸”,后改为“庆丰闸”,百姓俗称的“二闸”。元代通惠河有二十四道闸,到了明嘉靖重修通惠河后,只剩下了五闸。因此,庆丰闸的重修,不是简单地按照旧制补缺,而是打破了规矩新建。其标准规制都要按照明朝的新制,因此石兽也应为明制。

小区里的镇水兽 讲述土桥历史

走进土桥新村,小区7号楼旁的空地上有一块用铁栅栏围起的区域,这里有一尊元代的镇水兽。据了解,这尊镇水兽由艾叶青石所制,长215厘米,高51厘米,宽85厘米,周身由圆雕与线刻相结合。镇水兽双眼注视着地面,呈卧伏状,张口瞋目,大角犀利,鳞片满身,长尾回蜷。而在镇水兽旁边,可以看到有两个疑似“马路牙子”的物体拱出地面。据了解,这是当年漕运繁盛时一座石桥的两个栏板,而且这两处遗址与土桥的历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
土桥村成村于元代,地处张家湾至通州的大道上。当年郭守敬开挖通惠河时,沿河共设置了24处水闸,广利闸就建在这里。距广利北闸不远与大道相交处,建木桥一座,以便行旅,木桥桥面用泥土夯实,车马经过时,尘土飞扬,故俗称“土桥”,后依桥形成了村落,故得名土桥村。明代时为了方便运输,而对桥体进行了加固,将木桥改建为石桥,并于清乾隆四十二年(公元1777年)重修。明代公署宣课司及明清两代张家湾土桥巡检司曾驻此地。

其中广利桥为单孔平面石桥,南北向,两侧设素面刻海棠池纹青砂岩护栏板各三块,栏端戗以如意形抱鼓石。桥面石、撞券石、金刚墙与燕翅都用花岗岩石块砌筑。桥洞上下游两侧雁翅上共安放4只镇水兽,目前现存的镇水兽就趴卧于东南向的燕翅中间顶处。

时过境迁,原有的河道和闸已经被废弃和填埋。2004年旧村改造时,石桥被掩埋,镇水兽被拆离原雁翅,垂直提升到后来填上的地面之上。其西北侧的“马路牙子”原来是石桥两侧护栏板露出的顶部。

现在的镇水兽成了小区一景,是居民的宝贝,常有来探宝的市民寻觅至此,但凡提起镇水兽,街坊们都能热情地介绍一番。

镇水兽已成为副中心文化符号之一

半个月前,张家湾城墙以及通运桥文保修缮主体完工,沧桑的城墙、古桥栏板上斑驳的石狮子等古迹本着“修旧如旧”的原则,全部进行了修缮加固。其中在通运桥下的四个角上,四只镇水兽也出现在人们面前。

不同于碑廊、土桥新村中的镇水兽,通运桥下方的镇水兽年代感十足,有的甚至只剩下了一半的身躯。据修缮负责人介绍,通运桥修缮过程中,工人们曾试图在水下寻找镇水兽的剩余部件,但是没有找到,最终对原物进行了文物清理。

拥有四只镇水兽的古桥不止这一处。始建于明正统十一年(公元1446年)的八里桥下方也有四只镇水兽。它们俯卧在岸边,将近半个身子向通惠河的方向探去,面部完全探出岸边,眼睛直勾勾地盯紧水面。

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火热建设中,不少与运河有关的水工文化元素得以保存、宣扬。细心的游人会发现,大运河森林公园漕运码头上也趴伏着两只镇水兽。它们就是根据大运河边出土的镇水兽,并以龙子之一的蚣蝮为原型打造的“现代复刻版”。目前,它们作为大运河森林公园中重要的运河文化元素,向游人展现着悠久的漕运历史。

据了解,我国目前出土的镇水兽大部分出现在河边、桥下等地,大多为蚣蝮,但形象上略有差别。蚣蝮的水性非常好,也寓意着四方平安,所以修桥之时,放于桥头或桥身。在故宫、天坛等中国古代经典的宫殿建筑群里经常可以看到蚣蝮的身影。

现在,副中心推出的系列运河文创作品中也有镇水兽的身影。从大运河森林公园南门进入,在游客中心的文创区域,就有很多造型可爱的镇水兽玩偶、鼠标垫等文创产品。而在去年的服贸会上,以镇水兽为原型制成的手办、香插、行李牌等文创产品也深受海内外参观者喜爱。相关负责人介绍,大运河上的镇水兽是古桥闸的附属“构件”,和古桥一起构成了“文化美、艺术美、古人智慧美”的整体性文化遗产,以此为灵感设计出镇水兽系列文创产品,可以让现代人更直观地了解运河文化。

X 关闭

精心推荐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时代建筑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  联系邮箱: 514 676 113@qq.com